不要做指指点点的路人
October 13, 2015 · 998 words · 2 min
煞有道理的评点,未必隐含着真知;言之凿凿的论据,往往藏着猫腻。真正的说服不是指鼻子的评头品足,应当是自己思想的严谨阐述。
一个人,应当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才能有担当的说出“我认为”。
有说服力的不是“旁征博引”,那充其量只是例子的堆砌。要论道,必须要“蕴意其中”。“世间万物皆有联系”只是极为宏观的概括,它所包含的宇宙真理可能不为人所见,更何况联系有多有少。所以这个世间不存在意思完全相同的材料,即使是出自一人同样不可能。所以“旁征博引”往往会陷入“以点带面”的错误,看似有理有据,其实忽略了其他一部分事实。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以例引证,而要以例验证。所以说最好的论证不是“引用”,而是“论证的论证”—不要说“鲁迅写过的《狂人日记》说明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而要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因为历史在吃人,所以才写成的呀!”
你听着对方的言论甚是合理,感叹有余:对呀,真理就是这个样子,我之前说的的确忽略了这个,确实存在错误。很可惜,这样顺从的结果的确是真理吗?难以见得。戈尔巴乔夫是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但在他执政期间苏共在改革模式、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迅速“右倾”,其原由自不必多言。后果是苏共垮台和苏联巨变。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通过这个个人立场不坚定被放大化的实践,恰恰佐证了一个观点:没有个人思想容易走偏,甚至踏上一条不归之路。
认为极有道理的错觉和极易顺从的立场,就像悬崖边的卷柏,万一风向不对,后果如何呢?
那么,思想从何而来呢?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的。没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没有人意识到中国已病入膏肓;没有成熟理论的指引,巴黎公社也注定走向失败。思想不可以预先判定,就像新中国面临无限可能,但在经历过文革后才如梦初醒。我们先要以审视的态度尝试百家,既包括社会推荐的理论和著作、甚至还要包括社会小众化的理论。同时要注意到理论的指引性,如明史思辨,我们要看一看这个理论做下去通向何处,有没有意料之外的可能性?这是思想的基本感知,此为其一。其二便是躬行,尽早尝试,尽早改正。做的时候要有原则性,要肯改错、能改错。这是思想的逐渐升华,借此自我不断完善。 很不幸,一生的终极大抵不过如此。
如此之后,你的评论便再也不会是指指点点,而是有理有据的劝说或是教导了。我们在谈论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挑刺”,但挑完之后呢,有了思想才能疗养“拔刺后”的创伤,才能更接近“圆满”。
2015-10-13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