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中的快乐观
July 24, 2017 · 1298 words · 3 min
最近在B站上看了两部番,着实令我“畅快”了一次。
在晚上,抱着Pad,一口气看完12集的番剧。因为剧情,因为弹幕,因为自身产生的共鸣,我频频“大呼过瘾”。这种感觉仿佛让我回到了高中迷山楂树、大一迷旋风少女那个时期。
但我也骤然意识到,这种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的生活。
细细思索,这学期的确放纵。开学初追剧和玩“王者”,学期中又“不务正业”地学习和专业完全无关的机器学习和HTML开发,宁愿晚上大汗淋漓在操场刷圈也不想去自习。甚至在考半导体前一天看了《爱乐之城》并写了一篇观后感。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放纵”,有时我都惊讶于自己的变化之大。
循着父母的话讲,这样大半夜不睡觉的行为简直“错误之极”。这样的选择在潜移默化中使你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逐渐落后,最终后悔不及。
但现在,我尝试为自己袒护。
如果生活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快乐,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世上能带来快乐的事物如此之多,既然熬夜刷剧和考个高分都能给人带来快乐,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分别?我一直想要探求他们的样的本质联系,我一直企图寻找自己不能这么做的理由,想要为世界中价值观的主流找到准确的解释,但很遗憾至少到现在一切都是徒劳。
我逐渐意识到,这种看剧的快乐,和K歌、运动、玩游戏带来的快乐没有任何区别,和通过长久努力获取的学业优秀、事业成功也没有什么分别。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明显一件事不利于未来的发展,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因为如果要选择长利,那么必然要经历一段不那么舒坦的痛苦期。如果最终的目的都是获得快乐,那么这两种选择又有什么样的分别呢。
从获得的门槛上来说。自然,做诸如刷剧这样的事情,门槛更低。但是它已经为此做出了足够的牺牲——这种快乐易逝、且容易令人产生腻味。对我来说,开学初看我两部剧以后觉得甚是无聊自然就停了下来。不能因为门槛低就去否定它们的价值。而很多“价值正确”的事情,比如学习,他的门槛也只体现在竞争当中。当你付出努力最终却又无所收获,那么这种选择甚至会为你带来痛苦。 从快乐的价值来说,以我的角度,他们并没有本质区别。
社会是人价值的反映,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
能做出这样的选择的人必然有着性格上的无限强大——一种强大的人格自信,一种外向型排他的性格。即使受旁人白眼、受社会冷遇,依然有着我行我素的执意和泰然笑之的坦然。深夜慎独在别人眼中是孤僻,在自己眼中是充实。在别人口中的万万不可为,自己却有着坚持所为即所应为的坚定。
他们的性格中有着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骨气。他们不承认绝对正确的存在,自然就不会屈服于任何权威。面对自己,他们承认自己也许不能经营到最好,但他们甘于接受这样的结果。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能够找到足够的满足,外界世界的荣耀是锦上添花。
如此以来,将“各种”快乐等同就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理由,但自己在短时间内不能做更深的总结了。但我相信我就是有这样性格的人。“我所为即所应为”。
如米兰昆德拉所写的“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正因为如此,我还会随性去做。
这就是我关于快乐的“错误”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