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是马拉拉》

February 2, 2018 · 1293 words · 3 min

2018-02-02 西安

那年暑假,我拿了三张便利贴,贴在了我的书桌上,上面分别写着“善良”,“智慧”和“勇敢”。

对我来说,这大抵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一个人始终不忘记自己善良的本心,用一双善良的眼睛看待世界,在应当挺身而出的时候不畏危险,用自己的智慧拯救自己和他人,简直像极了电视剧中的人物。

人们总是急于寻求自己在社会中所应处的位置,并且一旦找到就安于身耕于此。他们或是败给了生性懒惰,或是畏惧出头的危险,亦或是陷入了人生迷茫在……反倒是那些不甘于现状的人,他们的奋斗,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格外值得人们尊敬。

马拉拉就是这样一个人。出生在对女性有严重偏见的地区,仍然是一个小女孩的她,用自己微弱却尖利的呼声为女性、儿童的权利、为地区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任何一个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样超越阶级、试图冲破传统、又无惧恐怖势力的行为对一个人是怎样一种严苛的考验。

第一次认识她是在高中的英语课上,她那微弱中饱含力量的声音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站在联合国大楼的讲演台上,马拉拉衣着中亚女性特有的服饰,发表着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演讲。疲于高考备考中的我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依然有着战争、痛苦与死亡——思想守旧的巴基斯塔,女性孩子的受教育权无法的到充分保障,他们认为女性天生就应答留在家中料理家务陪伴男人;常年战乱无疑使这个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学校变成了危楼、人们疲于保命。

面对这些,马拉拉用坚定的语气说出,“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笔,就可以改变世界”、“恐怖分子们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标,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懦弱、恐惧与无助。坚定、力量与勇气诞生了。我还是同一个马拉拉,我的理想依旧!”

难以想象,一个尚且年少的女孩身体里竟然能迸发出如此坚韧的力量。从她坚定地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和固执!我们也许看过暴风雨中的海燕、看过苏联革命中的保尔,但这些怎么能比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我的同龄人所展现出来的更加感染人的呢?

2012年10月19日,塔利班向马拉拉的左额开枪,并射杀了她的同学。《我是马拉拉》无疑将一个身处战争中的少女所面对的所有压力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时不时的炸弹爆炸,让人在家中永远无法睡一个安稳的觉;满街的人无家可归、饥肠辘辘,提心吊胆会不会有人来抢劫;特别是针对马拉拉自己,还要提防着可能会暗算自己的敌人……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小姑娘背着这样沉重的包袱,坚强的撑了过来,并向恐怖分子宣战:我不畏惧你们,我要保护自己的权利,我要帮助应当帮助的人!

这个社会永远不会缺乏勇者、永远不会缺少敢于挺身奉献的人,或许在某些人眼里马拉拉也不过是一个稍微勇敢点的孩子。但是,当我们身在和平的环境中一点点忘却痛苦,将一切安慰都视为平凡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相关在地球上的另外一些角落还有那么一些人在忍受着卓绝的痛苦呢?当我和我们身边的大学生愈发物化、追求享乐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关心一些世界中仍然存在的悲悯呢?

不因自己的力量微小而放弃奋斗,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看似空无的话语,不恰恰是一个17岁女孩所仍旧在身体力行的吗?

读《我是马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