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伊豆的舞女》和《雪国》
February 3, 2018 · 1016 words · 3 min
《伊豆的舞女》
注:本篇简评还基于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电影版本(1974)
我真的是爱极了这个短小的爱情故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初识、追随、默契、别离,在短短几天的伊豆之旅中,一段朦胧的初恋在川端康成的笔下,犹如一块雕琢的美玉让人爱不释手。没有粉饰的文字凸显了高中生和小舞娘之间的单纯甜美,而在在浓浓的日本意象——歌舞伎、乐曲、茶、棋——的衬托下,这个注定没有结局的恋情披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一边是初恋的朦胧,一边是传统的意象,清新与厚重、新潮与传统,少男少女间的小心思有那么简单吗?
其实细细品读,在甜美爱恋的另一边,成人世界的痛苦又是那么明显。身份卑微的伶人甚至不能从村中经过、驿站老妪会因五十前硬币而远远相送、阿熏的儿时同伴被迫害而死……这些黑暗中的忧郁隐藏在歌舞伎精致的妆容下、悠扬的弦曲中、连绵的山谷里,不易察觉、又无处不在。说道这里,这部短短的一万余字的小说变得格外厚重起来。
我不由得想起了《山楂树之恋》。还在上高中的我为静秋和老三间纯洁的爱情而迷醉,为老三的绝症之死而悲痛。相比《山楂树》的生离死别,《伊豆的舞娘》显然含蓄了许多,但那种忧郁反倒浓的化不开了。“你是不是遭遇了什么不行的事情呢”,有人问男孩,“没有,刚刚和有人分离,有些难过”。
然后低头看看舞娘送给他的梳子,不经意间“泪水纵横”。
《雪国》
初读大概是几年前的事了,脑海中只隐隐约约记得几个场景——行驶在雪中的列车、映在车窗中绰约可见的女子面孔、以及发生在熊熊烈火中的悲剧。但读来的感觉确记得尤为深刻,那是一种彻入骨髓的冷清,一种好似在雪原中行走的空旷和寂寞——就算是桌上沏好的浓茶、女人炙热的爱或是红艳的火都没法逃脱的冷寂。
岛村对雪国的美好向往,驹子、叶子对岛村的复杂情感最终都死在了雪国这一片净土上。在美至极致的景色衬托下,你不知道痛苦到底还是不是痛苦。偶然跳出的一些温暖,比如驹子的俏皮、叶子的温情,就像是风中的火苗,立马会被熄灭。在这样的环境下,徒然的结局已经注定。读者心领,处在雪国中的她们会不会意识到呢?叶子从楼上的一跃,是不是反倒是一种超脱呢?
我在网上看到许多关于此书的评论,不乏延伸到关于日本文化特质的探讨。但当我们在意这些的时候,或许已经与川端康成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圣地般的雪国,是不是一个梦境呢,就像是那映在车窗中的面孔,会不会在穿过一个漆黑的隧道后就消失无踪呢?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秋天红叶、冬季大学的静谧之地,真的能靠贫乏的文字所梗概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