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你 — 被时代抛弃了,还是你抛弃了你自己?
August 31, 2019 · 2207 words · 5 min
2018年初,一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网文刷屏朋友圈。文章内容大致讲述了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独居慧眼创业成功的故事,不可谓不精彩,令无数拼搏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既羡慕又焦虑。
其实,不必说的那么远。我们看看更加“亲近”一些的同龄人。B站UP主:“何同学”、“老番茄”、“敬汉卿”,都是20岁刚刚出头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坐拥粉丝百万。大学创业的熊永旺,从派送传单到电商,三年赚了3000万;甚至看看那些被官媒认定为“港独”的学生头目,也才刚刚20岁出头……有那么一刻,我们会发出了一声感叹:“为什么他们风光无限,而我却平平凡凡?”。
焦虑,似乎从我们毕业的那一天起就愈发不可收拾地加重起来,但真的是这样吗?
悲观的来说,确实是这样。甚至,早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保研。“保研”作为一个政策,比高考“灵活”的多。好好学习,取得高分,当然增添了获得保研的机会。但另外的,也有许多并不普遍的方法也可以让你拥有保研资格——有些可能在你看来不甚合理,但确实是符合文件要求的。所以最终保研名单公布时,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学霸”,还有一些名字让人稍显惊讶……
但是为什么,大学中的我们好像总是“无忧无虑”,焦虑很少被提及,而一进入社会就好像患上了焦虑症一样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确定性”。虽然存在着类似“保研”这样的不确定性,但从大的方向上来说,大学(或者说中国的大学)还是没有逃出“成绩论”。大学生活的选择是多样的,社团、义工、学生活动……但至少在我们学校,“成绩优先”依然应用在大多数场合。而成绩,是通过“考试”、“考核”这类相对确定的手段确定的。
这造成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在大学里,利益的分配由成绩走:保研、奖学金、表彰奖励……甚至在某大学的表白墙上出现了“GPA要求不低于88分”这样的荒唐事[1]。
奖学金谁不想要呢?对于这样的利益争夺原本应该是同学“大展神通”的地方,却被“成绩”定死了。这下可好,成绩好的根本没有担心得不到奖学金的焦虑;成绩中等的就算在边缘错过了也就认了,“谁让咱成绩差那么一点呢?”;成绩一般的更是干脆放弃竞争,焦虑就更加无从谈起……
都说大学是“象牙塔”,其实就体现在这里吧——利益分配的简单化、确定化。但当学生从这座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复杂而遍布荆棘的世界。
“这才毕业几天,“X学霸”就变成“X总”了,看来我们确实是走向社会了啊”,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好像是在说:从大学走向社会,我们的追求从成绩变为了金钱。
其实“追求”没有那么绝对。这不,据我目测,在我身边互相奉承“X学霸”的应该还是比“X总”的人数多一些。但是,“追求”变得更加复杂了确是真真切切的。如果把我们追求的利益比作蛋糕,那么在大学里我们想吃的蛋糕不大、口味单一——想吃,好好学习。进入社会,这个蛋糕不仅变得更大,而且口味更多了。至于切蛋糕的手段——更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阴阳相生,不一而足”……
中国大学唯成绩的教育让学生缺乏正视复杂世界的能力,而世界的复杂性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大多数人进入工作,步入社会明显觉得压力增大、焦虑感加强,这就不足为奇了。而《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刷屏,让我觉得,就算是步入世界很多年的人在对世界的复杂性认识上,仍然显得贫乏。
前文中有一个问题,“步入社会后的焦虑似乎是愈演愈烈、无法避免的,真的是这样吗?”。悲观地说,是的,我们对世界复杂性认知不足和世界复杂性的客观存在的矛盾让我们永远处在忐忑起伏的境况当中。但从乐观的角度说,矛盾的客观存在虽然让我们的境况起伏不定,但并不一定会使我们一直处在“焦虑”当中。
那么如何摆脱焦虑呢?
记得小时候看过的文德所写的英文启蒙书《文德的八爪鱼单词记忆法》里面有一句话:“既然没法逃避,那就享受吧”。文德给了我们一种方法:迎面前进。渴望金钱,没问题啊?努力提升自身技能,跳槽到好的单位,收获更多的薪水;增加理财知识,尝试理财产品,获取更多收益;甚至坚持买彩票也是一种方法……经过这些努力,个人的财富是很有可能增长的。
苏轼《赤壁赋》中有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则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方法。人生何其短暂,有些事情注定无法实现。更何况“是非成败转头空”,有些事情看淡了,也就抒怀了。我们何必要在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你我终归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罢了……
《淮南子》则给出了更为“阿Q”的解决方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你今天的不顺与逆境,何尝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坦然面对也就迈过这道坎了。
《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大致提到了地域的作用。中国现在是快速发展的新型经济体,制度法律、社会保障难免不完善、不健全,容易给人一种不稳定的焦虑之感;而西方发达社会则已经稳定而成熟。所以,想要逃避“焦虑”,移民西方过稳定的生活同样是一种方法。
……
只要世界一天不按你的心意运行,前文所说的矛盾就会一直存在。不得不佩服现在一些互联网营销号的营销能力,“稳、准、狠”地抓住了当代青年的软肋而“贩卖焦虑”。我从亲身经历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有切身体会之感,也用古今中外的几个例子给出了摆脱“焦虑”的方法。所以说,焦虑的你并不是时代抛弃了你,也不是同龄人抛弃了你,其实是“你自己抛弃了你自己”。毕竟,“摆脱焦虑后的幸福生活”才是大多数社会人想要的。